春社社區營造 掛450公斤春鐘

2008-07-23中國時報 【盧金足/台中報導】
←南屯春社社區民眾昨天一起將重達450公斤的春鐘,高掛在5公尺的牆面,成為春社的藝術地標。(盧金足攝)
南屯春社社區昨天在民眾合力推動下,將重達450公斤的春鐘,成功高掛在5公尺的牆面上。打造這座社區符號春鐘的藝術家林新義說,春鐘呈現獨特的在地生活美學,以烏心石打造的「春」字,有如多個十字組合,代表「十來運轉」的好兆頭。
市府都發處在春社社區執行「春創人文休閒社區環境營造計畫」,由林新義和社區工作坊溝通到實作,花費半年時間討論如何設計一個代表春社精神的地標。
地方文史工作者江慶洲表示,從當初的異想天開,到整合生活美感,目標就是想凸顯社區特色,最後決定在永春路與永春南路口,在這處原本很不起眼的三角帶,透過空間藝術的視覺,讓過路人車能一眼就認出南屯的特色。
春社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金樹說,經由建築師、藝術家、社區規劃者與社區居民藉由點、線、面的空間場域營造,社區愈來愈有活力,也讓社區景觀增加更多令人驚喜的驚嘆號。
藝術家林新義打造 成為地標
林新義指出,春鐘以台灣特有種植物烏心石雕刻而成,烏心石產於海拔200到2200公尺的闊葉樹林中,創作構思來自三個層面,包括社區回顧歷史記 憶、精神物化象徵、空間環境,表現獨特在地生活美學,注入溫暖人情味,而且春鐘的「春」字,設計成立體造型,和「春」社融合為一。
以烏心石雕刻 表現在地美學
春社社區位在大肚山麓下,緊臨筏子溪的社區,中山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相繼接續著沿筏子溪興建,帶來現代交通科技,卻也讓傳統人文記憶隨著溪水逐漸流 逝,生態區的變遷,讓白鷺絲在水牛上舞動的熟悉場景愈來愈少見,鳥兒少了竹林的歇腳處,在地方人士關注下,牽動春社產生新人文,營造生活休閒好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