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大灶柴火升起…
此時廚房傳來木頭砧板剁菜聲,把菜放入鍋內,脆耳滋滋聲後便飄來一陣陣香味,巷尾燒菜街頭就能聞得,接下來一道道到美味,都讓人垂涎三尺,這就是一種家鄉味。
在聚落內總共還留有7座傳統大灶,大部份都剩下年節作粿炊粿才用到,目前只有在水碓巷5號,阿原伯、阿原姆每天依然起火營灶,這樣的味道飄著一種聲音,等待著離家在外打拼的家人回來共享晚餐,幸福著簡單而如此生動…
注入第一股火熱暖流
也因為如此2009年夏天,我們著手整理「水碓自然家屋」時,也花費很大的心力整理閒置多年的3口鼎大灶,一般常見的都只有2口鼎,一個大灶3口鼎 是相常特殊的。除了修大灶,外頭排煙的煙囪也沒法使用,沒有任何經驗的我們,只好商請「北巷巷長」正雄伯情義相挺,老人家也沒有修繕大灶及煙囪的經驗,歷 經大伙多次一再請託,終於首肯。
這對已停火許久的傳統大灶,注入第一股火熱暖流,為了讓煙囪結構及外觀合乎傳統美學,我們特別上大肚山的八卦窯買傳統的磚頭,有別於現在一般的紅磚,那兒 的磚頭相碰是聲音是鏗鏘有力,就在專業板模退休的正雄伯相挺下,北巷道樹立起另一個地標:暖紅的大灶煙囪,搭配正雄伯每天細心照料的花草兒,很多朋友來到 北巷道都直呼:好有北歐風情喔!
濃濃故鄉土味
面對坍塌的灶壁,真不知如何著手修繕,尋問幾位長輩大家也未曾有如此經驗,再經由正雄伯的諮詢顧問下,腳踩著廢棄的土埆,黏稠的土聲正是濃濃故鄉土 味,就這樣就著手一點點的粘貼灶壁,火熱的天候加上傳統土埆的廚房,為我注入第二道暖流,身體不知不覺地一直流著汗水,這種舒暢感是許久未曾的感受體驗, 歷經多日的陰乾、粘貼再陰乾;期間也因為工力不足加上土的特性,有長輩建議上大肚山拿紅土,山上紅土黏稠更佳,所以又特地上山取紅土,又再次感受故鄉泥土 的情感黏力。
共工共伙暖心廚房
歷經一段漫長大灶廚房的整修工作,大伙都很期待有那麼一天,大灶柴火能再次升起。
也讓我們感受到廚房是傳統家庭空間的重心,配置座落在水碓聚落正廳兩旁的鵝落間,就是傳統廚房的大灶空間。至今龍邊的鵝落間,仍完整的保有日治時期以前的廚房空間,自然的採光及空間分配,這間香廚可也曾是支持大家族生計的重點場所。
當時傳統女性負責炊煮;男性或其它家人則幫忙準備材火,透過共同合作分工而完成家事和食物炊煮,暖飽一整個家族。這樣的食物飽足家人的胃外,也為家族添加 了滿滿的薪火情感,再加上人文慶典節日歡聚時,大灶口旁正說著許多情感與故事傳說,傾聽長輩們口中娓娓慢慢、生動地道出…就一直發生在這個水碓活聚落中, 讓人們心神嚮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