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歲的水碓耆老回憶著說…
「以前溪裡、河溝、田裡,到處都是魚蝦、泥鰍、田螺、蛤蜊,現在難囉!」沒錯,小時候的記憶的確如此,溪邊捉魚蝦、游泳戲水的樂趣,曾幾何時,溪流蓋起高堤,水圳不再有魚蝦出現,拋開農藥、化學藥劑不說,溪岸、田間小路全舖水泥,早已不適合動、植物生長。
找回…原自然生態環境
水碓清除了閒置空間、鋪植草皮之後,便在此打造一處「兒時遊戲天堂」~原生園。
居民們自己商請挖土機,半贊助地挖出一個大水漥,接著族親們利用空閒,幫忙堆砌石墩及卵石鋪面,再引水圳的水流至此,施做的過程中,儘量保留天然的方式, 接著復育原生種青江魚及外來的大肚魚,生態維持平衡,園區樹林的蚊子也自然減少,連青蛙都會自己跑來,真正成為一處小型的自然生態環境。
有了原生園水池的豐富生態之後,居民們又架設一座老泵浦,用竹筒搭成水筧,水流潺潺、生機無限。小朋友自己雙手用力壓老泵浦,體會阿公、阿嬤那個年代如何 取水生活。在創造綠色空間之際,增設童玩器具,讓小朋友們在大樹底下、水池邊自由嬉戲,一步步的,重現了兒時的記憶景象,也讓下一代真正親近大自然,有一 個快樂的童年。如同水碓的阿子阿母說:以前孫子回來,都躲在家裡看電視,現在,家裡找不到人,原來都到這裡來玩!
原健康理念的生機
原生園的打造,居民們儘量用最天然的方式,維護原生園水池亦然,水池一度出現福壽螺,還是一顆一顆用手去撿除,不用任何農藥,定時撈除池中的汙泥與落葉,從這過程中,逐漸體會到生態環境的維持是環環相扣的,不能心存一點僥倖,原生園是如此,我們生存的環境更是如此。
由於原生園的水是引自水圳,因此原生園生態的另一功用是監測水質;過去曾經發現水池中的大肚魚、青江魚一夕之間大量翻白肚死亡,追溯源頭,才發現是上游稻田附近的工廠排放化學物質所致,在與業者溝通之後,才又讓水質恢復正常,生態再度復育。
原生園自然的生態不斷擴大,從蓮花、大肚魚到青蛙也跑來棲息,原生園的影響超過居民當初預期,更令人興奮的是,早上有小白鷺飛來這裡,偶爾發現黑冠 麻鷺的蹤影,黑冠麻鷺大都棲息在低海拔山區一帶,不是很普遍的留鳥,但這意外的訪客,第一次發現牠是在水碓竹林內,偶而也會飛到原生園水池旁覓食青蛙。
自給自足生態體系
從小小原生園,看過去的水碓,典型客家防衛型聚落,週遭有田園、菜圃,房屋周圍有竹子與果樹,可以防風、禦敵,果實可以食用,飼養的家禽、家畜,除 了牛之外,最後都成了人的食物。而人與家禽、家畜的糞便,又成了農作物最天然的堆肥,建構成一個「能量再生」、「能自我維持」的生態體系,如同原生園的自 然生態。
如今,原生園成功的形塑出一個生態環境,在地的居民仍將繼續努力維持,因為當小鳥來了、蝴蝶、蜻蜓來了,原生園吸引了各種昆蟲、動物前來之後,相信,人也就會回來水碓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