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與水的對話

昔日南屯溪彎沿村莊東側及前庭
曾經是眾多魚蝦的家,動物及居民飲水源頭,溪流在蓮花埤處大回灣流向下游,蓮花盛開的美景,一直在耆老口中讚嘆著…

民國77年以前 尚未整治的南屯溪
兩岸天然竹林綠色護堤宛如綠色長龍環繞村莊。蓮花埤是利用石頭推砌而成的埤長約150米,供應下楓樹腳庄西側及下牛埔仔數百公頃的農田灌溉。因為築 埤的關係,使得村莊前的水域俗稱頭前溪水較深,可游泳、滑竹筏、釣魚,家鵝會在溪中嬉戲,偶而老牛也來到河中洗個澡;村莊東側水域稱後壁溪水較淺,可以溯 溪抓蝦、螃蟹,每年到中秋季節,溪裏毛蟹特別肥大,卡早常有人利用石頭推砌中間放置竹籠抓魚蝦。村莊外埕的頭前溪岸旁,沿著石頭斜坡來到溪邊的洗衣岸,十 多個大石頭有序排列著,洗衣洗菜的盛況熱鬧非凡,因為工作關係,大部份人在傍晚時刻才到溪岸邊打水回家中廚房儲水。溪底夏天會湧出甘甜的泠泉;冬天則有暖 呼呼的溫泉。
「繩與水的對話」
為讓來南屯溪騎腳踏車的民眾,有個休憩歇腳園地,由建築師林義傑設計的「繩與水的對話」,將水碓百年古莊開發史淵源融入景觀設計,清康熙年間,由福建省漳 州府南靖縣的劉源沂移民至此開墾,聚落中心公廳堂號,「繩」繼堂,再結合南屯溪綿延的溪水,以鋼鐵製成8支鐵水管,4支深入水中,另4支沿著河堤懸空,耳 朵貼在不同位置的水管,聽到的水聲、風聲,編綴成一首溪水之歌休憩平台上,還有一把長達兩公尺的超級大月琴,由魯凱族原住民藝術家巫玉枝,利用龍眼樹和漂 流木及黃銅線,做成一把大自然風味的月琴,月琴低沉的樂音,依偎南屯溪,和溪中河水互相唱和,伴著千棵楓香,令人迷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