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本名劉林玉 民國八年生
因為兒女都已各自成家立業,阿婆現在每兩個月輪流到兒子那邊住,也就是說平均兩個月阿婆會住在水碓小兒子這邊,而這也是我最期待的時候,因為阿婆對 事情的見解很有深度,在水碓輩分很崇高,所有族親對她也具有相當高的認同感,只有阿婆回水碓時,我才能向阿婆請教,了解更多水碓的文史故事。
阿婆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
是先到公廳拜拜,這個動作對她來講是習慣,也是一天的重要大事,有空阿婆還會幫忙打掃庭院;阿婆從一早起來之後的幾個簡單動作,看在我眼裡,那是一 種傳統價值的呈現,所謂崇天敬祖、所謂灑掃進退,過去生活的基本態度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養,而反觀現在呢?我發現,從阿婆身上似乎有永遠學不完的事!
我腦海裡永遠記得一幅美麗的畫面,之前我在紀錄阿婆的口述歷史時,向她借了一些老照片,就在老龍眼樹下,阿婆拿出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低著頭、和藹地 指著照片,娓娓講述照片中的人、事、物,告訴我當時的水碓有多美…,頓時我與阿婆似乎都跌進了水碓的時光隧道!當時我很感動,立刻用相機拍下了阿婆這張照 片,想要抓住這動人的時刻,我依然記得那時畫面很美、阿婆講述的故事更美!後來我把這張照片送去參加「台中市的一天」攝影比賽,還獲得了佳作,我自己笑稱 我可能是參賽者中最資淺、非專業的得獎人了。不過,我相信,感動人心的畫面是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
阿婆對水碓的記憶口述…
之後我進行的一些社區改造有很多也都引述阿婆對水碓的口述,阿婆成了我重塑水碓原貌工作時的重要「參謀」。還記得老人家在94年底的一次聚落文化體驗之 旅,阿婆坐在傳統長板條椅上,透過張明純老師的口述導引,細細道出她印象中的水碓聚落風華及南屯溪之美,阿婆說:「卡早ㄟ南屯溪,夏天溪底會冒出冰涼的泠 泉;冬天河面起霧氣,溪底會湧出溫泉。尤其在靠近後壁溪河段,卡早常常跟三嬸婆去取湧泉喝,味道極為甘美!」,「卡早我自己的孩子做事完回家,傍晚常常就 直接跳到頭前溪游泳洗澡,夜晚時刻,還會在溪邊架燈火,欣賞溪邊夜景…真得有夠美!」以上述說的場景,有幸在我童年兒時還體會感受到一部份,後來也激盪出 在南屯溪畔的「繩與水的對話」休閒平台景觀。
阿婆的人生閱歷畢竟是豐富的,毛頭小子的我在九十四年度進行社區鋪路工程時遇到問題,最大持份的地主有意見,造成整個工程停擺,我當時六神無主慌了,後來 也透過阿婆出面才化解。在傳統聚落長輩會分辨事理,阿婆講得話有條有理,除了輩分之外,更因此深獲族親的尊重,因此,阿婆成為水碓族親維繫道德情感的一項 重要支柱。
阿婆對劉氏祖先的敬重…
不只在每天的一柱香,他們這一房更主動掏腰包自費一百多萬,把所有劉氏祖先好幾代的墓地集中遷葬在一起,阿婆對此的用心,也成為水碓的另一股力量。 九十七年七月,公廳內的第十一世祖劉益向的神主牌,也是劉氏公廳保存最早的單一神主牌竟遭竊,阿婆說了一句:「落葉歸根!」,傳統人往生後,神主牌就應該 安奉在公廳堂上供後代子孫祭拜,老人家對傳統公廳的重視可見一般;阿婆看到我在進行這些社造工作時,她也同時將她對修復「崇遠居」門樓、「繩繼堂」公廳的 企盼向我表達,傳統聚落的可貴就在仍保有這些「傳統價值觀」。
即便阿婆已經白髮蒼蒼,但是她對水碓仍有著很大的期望,沒有悲觀、沒有消極,水碓擁有這樣一位智慧的耆老,是水碓的幸運啊!
對於阿婆的殷殷期望,我也牢記在心,目前也許我還沒有能力幫阿婆達成希望,但有老一輩的支持與認同,我將更有力量繼續往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