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水碓聚落登錄 為子孫 留存珍貴文化資產
2011/6/10(五)早上9:30 在台中市新市政中庭(惠中樓與文心樓中間)台中市南屯區鎮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喜豐及一群好朋友們聯合為水碓發聲,今天由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及水碓聚落在地住民江慶洲共同具名,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6條規定,正式向臺中市文化局提出「水碓聚落登錄」申請,
今年三月以來此運動第一階段超過330張聯署書了,這些參與聯署的朋友以曾來過水碓聚落生活體驗者為主,一張張的聯署書代表每位水碓心住民守護水碓具體行動,水碓現住戶的阿公阿嬤們,不太識字手也不太靈活,再怎樣也要請孫子幫忙聯署,尤其住在水碓北巷道的巷長陳正雄,今年65歲,拿到聯署書回家詳讀準備下筆時,又專程來問什麼是「伊媚兒(email)」?更了解聯署意義後,連續說我一定要請家人女兒也來聯署,一直以來水碓聚落也舉辦多場聚落生活體驗活動,讓都會中市民享受難得的傳統聚落生活。
「水碓聚落登錄」是難能可貴的榮幸,是中臺灣第一個聚落登錄申請案,臺中市文化局秘書張祐創表示全國現今共只有五個聚落登錄,水碓聚落登錄將是臺中市第一個,文化局樂觀其成。
客委會賴朝暉主委也親臨現場表示:保存歷史文物、建築,尤其水碓聚落是少有的客庄聚落,具客家元素,值得保存。
一直以來長期協助守護水碓聚落的張耀中市議員表示:台中市都市開發過程中,應該保留文化資產,尤其水碓聚落擁有302年歷史及珍貴老樹群,更應全民共同來守護永續,讓聚落登錄成功,也讓全民更認識先人的智慧寶藏。
劉士州市議員也表示:水碓聚落是孩童時代美好的生活記憶,為了讓人生美好的根獲得重視與保存,強烈支持水碓聚落登錄,永存歷史的演進腳步中。
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總幹事江慶洲表示:期待「水碓聚落登錄」申請案開啟活聚落永續希望的新契機,讓世代子孫享受幸福美好的聚落文化歷史資產。我們即將啟動第二階段網路聯署,寫出愛水碓的理由或故鄉最美麗的風景,具體行動彰顯水碓三百年的聚落文化歷史價值。
特別感謝今天蒞臨的好朋友們:
張耀中市議員、劉士州市議員、何文海議員助理、張廖萬堅議員助理
客委會賴朝暉主委、文化局秘書張祐創
鎮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喜豐、逢甲大學劉曜華教授、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資所張雅慧、江哲豪、臉書愛讚志工團朋友:傅東森、森嫂、古大哥、阿嬤、阿松、雲林縣環保聯盟總幹事廖冠貿、大肚山環境與文化聯盟共同發起人(大肚山永續發展工作室)吳金樹、台灣愛樹保育協會曾檉銳、陳家彥、荒野保護協會志工陳要忠、蔡錫聰、黃木成、嚴勝傳
歷史沿革:
l 臺中市第一個漢人開發的聚落
劉家後代,南屯漢學家劉學蠡口述,劉家中國原鄉為「福建家鄉漳州府南靖縣板寮鄉頂寮村」。水碓劉家中國原居地為「知名的東倒西歪樓-裕昌樓」。清康熙49年間(西元1710年),水碓開基祖劉源沂、劉源美、劉源滿兄弟先後自漳州南靖縣板寮鄉頂寮村來台開墾設庄,族親作伙起家、分工合作耕種收割和清水圳,共同合作開創出客家聚落的簡樸生活文化,成為一個共伙共工傳統庄頭的幸福農莊!
l 完整的包圍龍屋客家聚落
水碓聚落建築屬一圍屋形式,仍保有原設庄整體建築原貌形式,聚落中心主體為劉氏公廳-繩繼堂,正廳為中心左右配置對稱,正廳為七開間格局,最側邊為大灶廚房,屋簷有「轉溝」設計,內部空間俗稱鵝落間或落額間,兩旁各有一進客家伙房橫屋,繞到後面形成一『ㄇ』字形包圍正屋,由於這是一種最尊崇的形式,其體制非常講究,從門樓、禾埕、正廳、化胎,到圍屋的閒廳之軸線嚴格對稱,屋頂則以正廳最高,後堂次之,橫屋則依三開間為一單元而朝外逐一下降。兩側橫屋均有私廳,而與正屋間所圍繞之空間,由於空間距小,因此有較多之陰影區,且空氣流動使氣溫降低,吹到身上背覺涼爽,此種作法對大型民宅之為氣候調節十分重要。
建築特色:
l 在地的客家特色建築
水碓聚落現有傳統建築仍以土埆為主建材,基底為卵石,以前屋頂為茅草或稻草,冬暖夏涼。都是以在地可取得的建材為主。早期屋頂相當有客家風味,為黑薄瓦,漸漸到紅薄瓦及水泥瓦等;而牆面為極具客家味的黑飾牆。以宗族為群居單位建立的水碓「夥房」,亦帶著濃厚的防衛色彩及強烈的宗族意識。
《崇遠居》先民開墾精神並完善保存300年來傳統農村聚落建築形態、風格的演變歷程。
三大廳堂:
l 《繩繼堂》見證著客家先民在臺中市開墾共工、共伙的活歷史。依耆老劉林玉阿婆口述劉氏公廳(繩繼堂)年代約150年,民國24年中部大地震隔年(25)翻修一次,將燕尾屋脊整修成一般式。民國56年翻修屋頂為紅薄瓦;民國75、77年翻修屋頂為水泥瓦。(見證臺中市客家福佬化與族群文化融合)
l 臺中市南屯三大齋堂之一-善德堂體現傳統常民信仰之齋堂文化。依日治時期廟宇調查,「水碓善德堂」建照年代為大正四年。
l 依水碓耆老、知名漢學家劉學蠡口述西元1931年其家母因族親至多,賣田產蓋「述先堂」三合院宅。
環境特徵:
l 客家風水設庄
遵守傳統客家人建築格局的規範,所謂:「神在廟、祖在堂、人在屋、畜在欄」的規矩;在營造房屋時,採取空間嚴格區別的原則。庄址為「四靈」寶地,即「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汙池謂之朱雀,後有丘陵謂之元武,為最貴地」。
l 《水碓庒》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生活脈絡與歷史紋理,例如水圳、水碓設施、刺竹林、大灶。
l 昔日自給自足的庄園聚落
水碓聚落的空間組合,擁有田園、菜圃等空間,種植著各式農作物;房屋周圍與田中空隙的地方廣植竹子與果樹,不但可防風,果實又可食用,也可當作燃料。飼養的家禽、家畜,除了牛之外,最後都成了人的食物。而人與家禽、家畜的糞便,又成了農作物最天然的堆肥。建構成了一個「能量再生」、「能自我維持」的生態體系。
l 傳統農業聚落實踐著永續未來的自然環保趨勢與知識技術-生活所需從土地環境中取材與回歸,如土埆厝、堆肥、疊草埔、水碓、水筧。
l 果樹竹林生長密度極高的聚落
水碓聚落內自然環境目前保存仍然相當完整,且樹種及樹量也很多,如刺桐、朴樹、尤加利樹、荔枝樹、龍眼樹、芒果樹、柚子樹、蓮霧樹及楊桃樹等珍貴老樹共43株,週邊尚有百年刺竹林及果園,總計植栽共144單位。
l 城市中僅存珍貴的原生森林聚落
2010年由臺中市政府完成認列,共計有37棵珍稀老樹在水碓聚落。
(以上摘自「水碓聚落登錄」提報申請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