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碓是什麼?水碓在哪裡?

水碓(ㄉㄨㄟˋ)命名由來,自唐山公開墾以來,莊園族親人口愈來愈多,平時要吃的白米若一直依賴人工舂米是極耗時費力的,以前的人會先將稻米放入「土礱」 當中,用手推動頂部的木棒,去掉米粒穀殼成為「糙米」;後來特別設計「水碓」裝置,利用槓桿原理,將糙米脫芽成精米,因為好用又省力,鄰近周遭的家戶也來 使用,時間一久,大家都稱此地為「水碓仔」。

以前水碓茅房在村莊北側農田邊的灌溉溝渠旁,石墩築小水壩,水車帶動水,藉由水梘或水筧導引水入水碓一端水槽內,利用槓桿原理以水力去舂米。
早從清康熙49年(西元1710年)武將劉源沂有感於貓霧拺地理環境優雅、土地肥沃,就在景色優美的溪潭北側建宅定居,並修書回福建家鄉漳洲府南靖縣板寮 鄉頂寮村邀其兄劉源美全家於西元1712年遷台同居,漸漸族親繁衍,莊園人口增加,兄長其房派另覓新地興建源美堂,一直以來水碓人以新厝稱之。現在台中市黎明路一段、環中路四段及永春東三路間的南屯溪畔,自古以來狹小,古道是進出村莊唯一通道,莊園四周又有刺竹林護莊,成為典型防衞型客家聚落。
聚落建築屬一圍屋形式,整體建築雖不經典但仍保有原設庄的的建築形式,聚落中心主體為劉氏公廳-繩繼堂,建築體以一進一護龍,再往外擴展。其橫屋與 三開間的正屋分離,繞到後面形成一『ㄇ』字形包圍正屋,由於這是一種最尊崇的形式,其體制非常講究,從門樓、禾坪、正廳、化胎,到圍屋的閒廳之軸線嚴格對 稱,屋頂則以正廳最高,後堂次之,橫屋則依三開間為一單元而朝外逐一下降。
兩側橫屋均有私廳,而與正屋間所圍繞之空間,由於空間距小,因此有較多之陰影區,且空氣流動使氣溫降低,吹到身上陪倍覺涼爽,此種作法對大型民宅之為氣候調節十分重要。聚落內現今仍擁有傳統的門樓、土埆厝及為數眾多的古木參天老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