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老聚落融入新生命,打造水碓歷史聚落的新面貌,台中市政府都發處開始一連串的社區規劃,給了水碓不同的空間意象,將歷史、人文與空間規劃巧妙的結合一氣,突顯水碓價值。
94年台中市政府都發局執行「高鐵後的社區轉變計畫延續工程」,回復消失超過六十多年的水碓及踏碓原型;為了保存聚落內珍貴老樹,並著手改善老樹棲 地附近舖面,將不透水柏油路面改成透水性舖面,並結合在地人文歷史,透過林義傑建築師、景觀設計師、藝術家及在地居民,共同營造南屯溪「繩與水的對話」休 閒平台。
95年度補助「心靈捕手」計畫,進行水碓仔齋堂外貌空間改善及圍牆透通化,呈現百年齋堂風華。95年度由台中市都市發展局主導推行的台中都會社區新風貌營 造暨僱工購料培力計畫,在水碓聚落,改造原本很不起眼的鐡皮外觀及泠漠的水泥牆,「心靈捕手」展現自信滿滿的親和力與民眾對話,代表百年古庄新氣象,讓百 年齋堂付予新活力。
外在硬體空間易打造,深處內心境難傾聽,「心靈捕手」意向標誌,便是希望傳達「齋堂」這處心靈殿堂的重要性。建於日治時期大正四年的水碓仔齋堂,用最親近的「手」代表最熱誠的歡迎,打從心底希望水碓永存古今,您也可以隨時來擁抱一下!
在社區規劃的機制下,軟體與硬體的結合,透過公務部門與在地社區協同合作,這些一點一滴的施作與改造工程,以不破壞歷史架構為原則下,突顯水碓特色,並經由在地居民與藝術家共同創作,在水碓百年古庄中,一磚一瓦打造屬於自己的家園,這樣的付出更令人感動!
誠如都發處黃崇典處長在客家電視台「村民大會」節目上表示:一個聚落應該要有原來的生命力,即便「水碓聚落」將來公共化所有權是政府的,但是透過認養經營 的方式,委託給原來的、居住在這邊的居民去永續經營管理,這是一個新契機,把原來的生活轉換成一種產業,文化產業與國際觀光接軌結合。水碓社區,見證清朝 以來祖先從大陸到台灣來開墾的一部歷史,300年歷史年代,孕育不同的生命與歷史軌跡,擁有在地的獨特性,全世界就只有這個地方,土地開發與文化結合,將 來文化觀光的資源在這裡面,擁有獨特商機的。未來的鎮南專區中融入在地文化應可營造獨特台中新門戶。
96年7月1日在「台中市鎮南休閒專用計畫區」內的「水碓聚落」,台中市政府決定以公共設施綠地保存。都發處黃崇典處長表示,這是台中市首次透過在地聲音由下而上機制,社區自主提議保存聚落,市府從善如流,透過都市計畫變更手法,跨局處溝通整合才促成此事圓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