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5月水碓很榮幸的能走入中部幾所大學裡,台中技術學院商設系所、嶺東科技大學、逢甲大學、雲科大文資系...,心裡懷抱著感恩,珍惜著大家歡聚的寶貴時間機緣,與年輕充滿活力的大學師生互動,幸福分享著水碓活聚落走過302年的喜悅,大家一起看著老照片回味著百年古莊頭聚落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崇遠居門樓前,上演過數不盡的悲歡離合故事,伴隨孩子們成長的南屯溪戲水、可愛的子母車和嬰兒車、與哥哥和鄰居玩伴在大稻埕上的比劍,還有稻子收割後的大地遊戲打野球、爌窯、放風箏...隨著精彩的老照片一張張放映,大家一同走入近時光隧道,沈浸在聚落共工共伙、簡單樸實生活的美好!
攝影課堂上熄燈後,慢慢響起水碓聚落生活...咚咚咚幸福聲響,台前突然湧現一隻隻發亮的眼睛,在紀錄片裡貼近聚落生活,一同分享著水碓聚落保存路程的酸甜苦辣,一種充滿挑戰與艱辛、下一代希望的漫長歷程,這塊土地滋養孕育著我們,也是我們心靈永遠的故鄉...,這一刻的大學講堂裡沒有人睡覺,受限於分享時間關係,我們只能短短簡單地分享片段精彩故事,老實說是因為水碓聚落有漫長的302年歷史,而水碓聚落相關的文化歷史資產整理工作,是近十年來因應土地開發可能滅庒消逝的危機感和一股對家鄉土地的深厚情感,時間壓力裡催生出我們這一代人內心裡的掙扎與不捨,水碓聚落保存永續運動於是誕生了,近十年的經驗積累明白了一件事,為未來城市留存一個個精彩古老聚落生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除了聚落在地人的努力外,也需要更多有自覺與行動力的朋友一起來參與,在這個功利主義與物化痲痹心靈的時代裡,親近水碓這一片土地將會立即體會到,大地相連沒有界限,對土地真誠的耕耘付出,將會有豐沛無盡的真實回報,自然土地與簡單生活裡藏著無盡的啟示!
與台中技術學院商設系所攝影課程裡,嘗試為臺中城市留存珍貴文化歷史資產開啟影像記錄工作,長期推動紀實人文攝影的鄭正清與周武鵬老師,感謝老師們肯定並給予我們水碓機會,在課堂上的引薦介紹說法真令人印象深刻,我們一起努力面對時代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考驗,在《土地的百年沈思》紀錄片、《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畫冊集的故鄉消失裡探索著,老師問說:如果你將選擇成家立業,會希望住在哪一種環境呢?我們現在追求的理想生活真的事最美好的嗎?特別是現代城市生活真的是進步的嗎?希望大家踴躍說說自己的想法...
很慶幸地水碓保留了百年來台灣土地變遷的縮影,她彷彿是近代農村聚落的建築風格的博物館,還有活生生珍貴的常民生活文化,眼前我們希望為這個快速變遷走向都會化的城市,活化留存一個珍貴的聚落文化資產,今年我們永續的工作目標是聚落登錄,邀請大家參與、盡一份心力,希望透過影像記錄上傳分享與集體創作,向這個城市大聲放送...我愛水碓!我們支持水碓聚落登錄連署,匯聚著更多守護水碓聚落與城市文化資產的力量,行動吧!別讓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在我們不經意裡消失了...消逝著心靈裡最美麗的故鄉風景啊!
期盼大家為城市環境與土地變遷留下見證,我們以冷靜觀察和行動參與的態度,善盡與體驗當代影像記錄者的社會責任,並且集合我們的力量、集體創作完成豐富臺中城市裡的文化資產工作,日後我們將共同持續關心和行動,一起用影音紀錄參與為守護豐富城市文化資產而發聲...
行動參與水碓活聚落...
1、水碓活聚落生活體驗-
我們將由南屯水碓庒出發,尋找城市失落的一腳.親近土地人民的情感記憶,參加水碓守護園活動五月份週六早上9:30至下午4:00活動內容規劃-集合-認識水碓與老樹森林-鄉土風味餐-遠足土地的探險-鎮平大平原上探訪古老三合院群-愛最美的天然鎮平溪水圳探險-開發單元失落遺珠-守護園感恩下午茶,活動酌收費用,歡迎班級與團體事前預約)
2、分享我的作品-影音小短片-我發現她的價值或我是這樣拍的(含作品介紹短文500字內)長度3-5分鐘皆可並上傳YouTube(關鍵字設定-2011臺中土地記憶 中技(學號) 城市資產 水碓活聚落登錄聯署 人文旅遊 城市資產 公民參與 環境保育 紀錄攝影 影像創作)
3、郵寄網址與影片名稱給我們villagenote@gmail.com(郵件名稱請註明學號 姓名 作品名稱)
我們的「2011臺中城.土地記憶影展」發表分享-將參與2011年度水碓土地記憶紀錄片影展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文化遺產,中文在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 「有形文化遺產」即傳統意義上的「文化遺產」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簡稱《世界遺產公約》),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築、人類文化遺址。無形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定義,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
一個國家需要首先對本國有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出一份詳細的目錄。這被稱為預備名單,沒有列入預備名單的遺產不能進行申報。然後該國可以從預備名單中篩選出一處遺產,列入提名表中。世界遺產中心會對如何準備一份詳盡的提名表提供建議和幫助。提交給世界遺產中心的提名表會被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和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這兩個機構獨立地審核。之後評估報告被送到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會每年舉行一次會議討論決定是否將被提名的遺產錄入到《世界遺產名錄》中。有時候,委員會會延期作出結論並要求會員國提供更多的信息,或者決議不予列入,被拒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提名遺產地將不得再次提出申請。
一處遺產需要滿足以下十個條件之一方可被錄入世界遺產。
提名的遺產必須具有『突出的普世價值』以及至少滿足以下十項基準之一:
(1) 表現人類創造力的經典之作。
(2) 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
(3) 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
(4) 關於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者建築及技術的組合,或者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5) 代表某一個或數個文化的人類傳統聚落或土地使用,提供出色的典範-特別是因為難以抗拒的歷史潮流而處於消滅危機的場合。
(6) 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該基準應最好與其他基準共同使用)。
(7) 包含出色的自然美景與美學重要性的自然現象或地區。
(8) 代表生命進化的紀錄、重要且持續的地質發展過程、具有意義的地形學或地文學特色等的地球歷史主要發展階段的顯著例子。
(9) 在陸上、淡水、沿海及海洋生態系統及動植物群的演化與發展上,代表持續進行中的生態學及生物學過程的顯著例子。
(10) 擁有最重要及顯著的多元性生物自然生態棲息地,包含從保育或科學的角度來看,符合普世價值的瀕臨絕種動物種。
以上1〜6是判斷文化遺產的基準,7〜10是判斷自然遺產的基準。
大多數已登錄的世界文化遺產都滿足以上的多款基準條例,少數隻滿足基準6的世界遺產是:原子彈爆炸圓頂屋(日本),格雷島(塞內加爾),奧斯威辛集中營(波蘭)等。全部的6項文化遺產基準都達到的有世界文化遺產2處:敦煌莫高窟(中國)和威尼斯(義大利),以及自然文化遺產的泰山(中國)一處。
多數世界自然遺產都能滿足上面多項基準條款,其中全部的4項判斷基準都達到的有:大堡礁(澳大利亞),次南極群島(紐西蘭),姆祿國家公園(馬來西亞),卡耐馬國家公園(委內瑞拉),貝加爾湖(俄羅斯),中國南方喀斯特以及三江併流和中國丹霞等。
自然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自然遺產(Natural Heritage):
1.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2.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
3.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4項中的1項或幾項標準:
1.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 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突出例證;
3.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4.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s)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時提出並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文化景觀代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所表述的「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觀的選擇應基於它們自身的突出、普遍的價值,其明確劃定的地理——文化區域的代表性及其體現此類區域的基本而具有獨特文化因素的能力。它通常體現持久的土地使用的現代化技術及保持或提高景觀的自然價值,保護文化景現有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文化景觀可分為以下3個主要類型:
1.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它紀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繫。
2.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繫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兩種次類別:一是殘遺物(或化石)景觀,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不管是突發的或是漸進的。它們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價值,還在於顯著特點依然體現在實物上.二是持續性景觀,它在當今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繫的社會中,保持一種積極的社會作用,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同時又展示了歷史上其演變發展的物證。
3.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繫為特徵,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徵。
•另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古迹遺址、自然景觀一旦受到某種嚴重威脅,經過世界遺產委員會調查和審議,可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The List of World Heritage in Danger),以待採取緊急搶救措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http://zh.wikipedia.org/wiki/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文: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文一譯無形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20世紀下半葉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逐漸成為一個國際性問題。相關的國際組織,尤其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為此做了許多工作,開展了各項計劃,並通過了一些相關的文件。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教科文組織大會第32屆會議在巴黎舉行。10月17日會議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這是一項關於非物質遺產保護的重要的國際公約,也為各成員國制定相關國內法提供了國際法依據。
目前,UNESCO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共有以下4個主要計劃。
[編輯]宣布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1999年11月,UNESCO執行委員會決定設立「宣布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計劃。代表作的評選從2001年開始,每兩年一次,每次一國只可申報一項,鼓勵多國聯合申報,不佔名額。2001年宣布了第一批19項代表作的名單,2003年宣布了第二批28項,第三批的名單已於2005年宣布。
[編輯]「活著的人類財富」
「活著的人類財富」是指那些在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某一方面有著極高造詣的人。UNESCO的這項計劃旨在鼓勵各成員國給予這些「活著的人類財富」官方承認,以鼓勵他們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巧傳授給年輕的一代。
[編輯]瀕危語言
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也反映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而且是區分種族和個人的重要因素。世界上6000餘種語言中的50%以上是瀕危語言;6000餘種語言中的96%只被世界人口的4%使用;90%的語言沒有出現在網際網路上;平均每兩周就有一種語言消失;非洲語言的80%沒有相應的文字體系。UNESCO瀕危語言計劃的使命就是弘揚和保護瀕危語言和語言多樣性。
[編輯]世界傳統音樂
音樂和樂器的作用不僅僅是產生聲響,傳統音樂和樂器體現了各個文明的文化、精神和美學價值,傳遞著各方面的訊息。UNESCO世界傳統音樂收藏是UNESCO保護和復興非物質文化遺產計劃中最傑出的項目之一。
[編輯]與世界遺產的關係
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是指符合《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的世界遺產評定準則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各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世界遺產並不包括非物質遺產,它們是UNESCO的兩項不同的計劃。
非物質遺產名錄 Intangible Heritage List
維護非物質文化的觀念逐時俱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03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追求文化多樣性並持續對人類創造力的尊重,於2006年生效。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過去常稱為無形文化遺產),由簽署2003年公約的締約國提名,由UNESCO下轄之委員會審查、列名。2009年,在阿布達比大會中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遺產名錄,截至2010為止,共為232項項目,分列三種名單:
1. 「緊急保護名單」:目前有16項在社區或團體努力之下仍受到極大威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締約國承諾採取具體的保護措施,並有資格獲取國際財務援助。
2.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單」:整合了2008年以前的90項「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9年新增的76項與2010的47項,目前共213項。是指各社區、群體或個人視為文化組成部份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與文化展現。
3. 「2009年推薦名單」:共3項,是2009年被認為最能體現公約原則和目標的範例,希望藉此提高公眾對保護非物質遺產的認識。
根據2003年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5個種類:
1. 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 表演藝術;
3. 社會習俗、儀式和節慶活動;
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 傳統手工藝。
與「世界遺產」的關係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屬於「世界遺產」的一類。
兩者分別屬於UNESCO兩項不同計劃,無論是對象、種類、體系、公約與審查機制,大大不同,逕渭分明,請勿混淆而論。但值得大家共同重視的是,無論是911個實體有形的「世界遺產」,或是232個道藝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兩者文化價值皆卓越顯著,人類皆有保存、維續與傳承給下一世代的責任與義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