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家屋工法

聚落生活的價值是-共工共伙、自給自足、信任合作、感恩分享、師法自然、積極參與、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水碓咚咚咚是幸福的聲響。
在歐美的「自然屋」是一種符合環境永續的建築方式和觀念,概述有十一項原則;「自然屋」也是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綠建築」。
回顧現在身邊的水碓家屋建築
想像在那個機械動力不發達的遙遠年代裡,人們將如何才能蓋起這些家屋?我們的爺爺、奶奶和先人們是如何就地取材?又是如何互相分工合作?直到今日,這些家屋與聚落具有何種獨特的在地人文和內涵?為什麼大家都稱她們為「自然家屋」?…
自給自足水碓活聚落
水碓聚落中心為劉氏公廳,建築體以一進一護龍,再往外擴展,庄園四周種植刺竹林護庄,聚落空間組合除公廳和家屋外,另有田園、菜圃等,隨四季種植著 各式農作物;房屋周圍與田中空隙的地方,則廣植果樹和竹子林,不但可以防風,各種果實又可食用,也可當作大灶的燃料;此外水碓也種植多種竹子,除竹筍可 吃,竹子也是很好的建築材料之一,同時也被運用在許多早期傳統生活器物裡,例如扁擔、竹簍、菜籃、米篩、魚簍、竹床…等不勝枚舉。而飼養的家禽、家畜,除 了牛之外,最後都成了人的食物,而人與家禽、家畜的糞便經過簡易的堆肥後,又成為農作物最天然的有機肥,將傳統農村的聚落生活建構成一個「能量再生」、 「能量自我維持」的生態體系。
水碓自然家屋是會呼吸的房子
在水碓聚落內,目前仍有半數以上的家屋是土埆厝,建築材料為卵石、土埆、竹子、稻草、米糠及瓦片。主體土埆取自鄰近稻田的泥土,夯實成型後成為土 埆,再予以堆砌成屋牆,和鋼筋水泥的房子不同的地方是這種土埆厝會呼吸,原因就在土埆牆的成份是泥土,會隨著外在環境的溼度和溫度做緩慢的調節,例如白天 溫暖的日照,泥土會緩慢的吸收日光並儲存熱能,等到太陽下山後的晚上時,屋外的氣溫下降變涼了,這時的屋內卻保有相對的溫暖,這種感受在冬天時最為明顯, 所以自然家屋會「冬暖夏涼」,所有的祕密就在於泥土對於外在環境變化,具有緩慢交互作用的特性,而當家屋局部材料壞朽需要修繕時,幾乎所有替換的建材,又 都可回收再利用或是回歸土地。
共伙、共工、共活、共享的水碓自然家屋
「自然家屋」除了有自然屋的特性外,更具獨特的空間倫理,伙房厝讓大家共伙、共工、共同生活、共同分享,因而凝聚著家人與族親的情感,具有濃濃的家和故鄉的幸福味道。家屋在聚落的分布也能展現族人的輩分關係,活像是一棵逐漸長大茁壯的生命樹。
今天我們登高鳥瞰水碓聚落,遙想當代的農業聚落氛圍,會發現水碓設庄的祕密,進而讚嘆先人們的智慧-秀麗的南屯溪蜿蜒流過這片廣瀚的沃土,庄園座落 在在中央山脈和大肚山的環抱中,先人們選擇在鄰近南屯溪轉彎處的北岸高地設庄,聚落整體以座北向南的建築方位,藉由建築格局展現出對於天地人觀念的敬重和 推崇。
時至今日,水碓的崇遠居門樓,雖然經歷過許多風霜雨露和大地震的歲月洗禮,卻依然能屹立著,門樓上留著當初先人想永遠期勉後人的兩段話-
《崇振家聲菊松仍舊植、遠酬祖德輪奐喜重新》
當初這些字體是從大地中取材,將泥土錘練用心慢慢捏塑成的,
我們和後代子孫不該遺忘這份共有的珍貴-我們是從這片泥土地裡長出來的!
「自然屋」是一種
符合永續環境的建築方式,有十一項原則:
●運用當地天然材料,例如:稻草、竹子等。
●運用多功能設計,可以節省更多空間,例如:屋頂不只是個遮棚,它可以兼具集水或集太陽能等功用。
●多重來源。讓大量使用的水、熱等能源,都有多重的來源。
●能源再利用。
●考慮配置。例如:大面積的農場,每天都要採的蔬菜區,愈靠近房子愈理想,而一年一收的作物則種到較遠處。
●運用生物資源。例如:在西曬處種樹,在屋頂種草以擋住、隔絕烈日,降低熱度,取代冷氣機。
●連續性和堆疊性。例如:森林不會是單一物種,它有樹冠層、灌木層及地被層等,每一層都有自己的功能,也互相扶持。而每一空間都被植物充分利用。
●觀察和模擬大自然。例如:森林裡厚厚一層落葉,經分解後,便成了肥沃的表土。我們做堆肥就是模仿大自然,將廚餘分解成土壤。
●生物多樣性。
●正面思考。多想解決方法,不要只提問題。
●小空間。房子大子從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蓋起;吃你可以消化的量、符合你的需要。
(參自心靈工坊出版,黃盛璘著:走進園藝治療的世界)
更多水碓自然家相關訊息